
信阳是革命老区,是省“三山一滩”扶贫开发重点地区,全省唯一一个所辖县均为贫困县的省辖市,被确定为国家精准扶贫综合改革试点市,脱贫攻坚,任务艰巨。
压力面前,信阳各级党员干部锐意改革,大胆创新,探索出一套扶贫脱贫“信阳战法”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2016年,全市减少贫困人口近10万人,19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。
茅屋冲家庭农场。
土地流转多方赢
2013年9月,新县农民岑新顺结束多年在外的打拼生涯,回老家流转土地5000亩,发展泥鳅、草鱼、鲶鱼等水产养殖,建成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——茅屋冲家庭农场。
把土地流转给农场的几百家贫困户,不仅有了土地流转收入,还又在农场做工拿起了工资,生活一天比一天好。
从2009年起,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在信阳全面启动,农资确权、土地流转等农村改革浪潮风起云涌。市里每年拿出2000万元以奖代补,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,全市流转土地400万亩,催生出各类家庭农场2000多家,合作社近万家,涵盖多个行业,成为引领群众就地脱贫的重要力量。
原来一直在北京发展的汪和光万万没想到,几年前自己在老家新县汪冲村流转1万多亩荒山种下的杉树林,今年被省发改委批准进入碳汇交易市场后,成为河南首个顺利执行开发流程的林业碳汇项目。
享受到碳汇红利的除了汪和光外,还有加入其农林合作社的209名贫困群众。贫困户汪显海,用自家几亩荒山入了合作社,在林场里当了护林员,除了工资外,将来还能享受到碳汇分红。
“今年,还有几百亩林场正加入碳汇林项目。”汪和光介绍,随着树木越长越大,固炭量越来越多,五年就能翻一番。按照现在的价格,一年下来就有20多万元。
望着绵延起伏的群山,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说:“信阳生态优势明显,随着碳排放权交易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日益成熟,会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分享到生态红利。”
搬迁后的新县陈店乡梅花村新型社区。
小洋楼里安新家
5月21日,新县何铺村74岁的许大志老两口和儿子一家6口搬进了乡政府边上新建移民社区的小洋楼里,150平方米四室两厅的新房,市场价在30万元以上,他们却一分钱没花。
“老了老了,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洋房里,真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呀。”在厨房摸摸这,又到卫生间看看那,老伴朱词秀一个劲地夸:“连门窗、地板、厨房、卫生间装修都是乡里统一装好的。”
搬到乡里统建的移民社区后,儿子和儿媳妇也在紧邻的田铺大湾创客小镇上找到了合适的工作,每人每个月都有1000多元的工资,两个孩子也就近上了田铺乡的中小学。
信阳整合多项扶贫资金,出台了搬迁扶贫专项政策,政府为符合搬迁条件的每个人免费提供25平方米的新房,而且移民新村建设都要求严格按照靠县城、靠产业园区、靠乡镇、靠旅游点的“四靠”标准集中建设,还要充分考虑搬迁后的后续帮扶,确保能够稳定脱贫。
据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,信阳计划搬迁近3万人。2016年规划建设的85个安置点全部建成,已搬迁入住2871户8447人。2017年规划集中安置点94个,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。
医疗扶贫惠民暖心。
乡村看病无忧虑
“感谢县里的精准医疗扶贫政策,一分钱没花,让失明3年多的我重见光明。”潢川县晏岗村75岁老人商顶轩,白内障手术拆线后,紧紧拉住医师的手,感激不尽。
根据该县出台的精准医疗扶贫政策,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,基本可以弥补新农合报销医疗费之外的医疗费用。
据统计,信阳尚未脱贫的9万多户26万多人中,因病致贫占一半以上。为了避免“救护车一响,牲畜全白养;致富十年功,大病一日穷”的悲剧上演,信阳把精准医疗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,投入8.46亿元完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水平,通过互联网和省内外大医院建立网络会诊平台,推行分级诊疗,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。
他们还充分利用医疗卫生优势资源,探索建立起了“健康查体、精准建档、分级诊疗、费用减免、医疗救助”的医疗扶贫新模式,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和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的难题